决策是件难事
决策,是在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时,做出好的选择。科学决策是一门学问。无奈的是,很多人会为了几十块钱的东西货比三家,可面对人生重大选择,如大学选择什么专业、和谁交往、在哪定居时却异常草率。这大概是因为人们随波逐流惯了,不讲科学决策,而且缺乏决策意识。
在人类进化史中,思考太久的人,下场就是被野兽吃掉。我们是快速决策者的后代。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,你会相信其风险是小的,其利益是巨大的。面对复杂的决策时,其实正常人都会不经大脑思考做一个下意识的选择。
很多人知道或者听别人说起过一个方法:当你面临一件事情不知道该做还是不该做,这时找一张纸,中间画一道竖线,在左边写下做这件事的理由,在右边写下不做的理由。写好之后,再权衡两边,同时在两边分别划掉重要性对等的理由,最后剩下的理由哪边多,你就选择哪边。这种方法叫做“正反观点列表”(pros-and-conslist),或者“道德算数”(moral algebra),大概是美国国父本杰明·富兰克林发明的。
时至今天,很多人在做决策时还会用到这个办法。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,这个方法并不是最好的决策法----它甚至算不上是个科学决策法。
这是因为,我们没有足够的想像力去列出所有可能的利弊得失。我们所想到的优缺点会受限于自身有限的认知和经验而难以超越。
决策的过程中,我们会遭遇如下难题:
1、面临抉择。“狭隘的框架”让我们少了很多选项。
2、分析选项。“确认偏误”让我们只搜集支撑自己想法的信息。
3、做出选择。“短期情绪”常引诱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。
4、安于现状。“过度自信”让我们误以为可以掌握未来发生的所有事情。
那么,一个好的科学决策是什么样的呢?
1
第一步 扩充你的选项
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选项。不同于从现有选项里选择,我们应当想想能不能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。比如朋友向你借钱,你的选择除了借和不借,是不是还可以有比如商讨一定的抵押物、利率;把朋友介绍给你的其他方便借钱的朋友、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等等。原来的选项不允许你这么做,但是你可以通过沟通和谈判来给自己增加选项。
2
第二步 检验你的观点
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。当然,在这一步,我们需要避免的错误是“确认偏误”----如果你先入为主已经有了看法,“偏爱”某个选项,你可能就会不顾其它地坚持这个选项。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之为“禀赋效应”。
3
第三步 选择一个选项
在这一步,人们经常犯的错误是被自己的短期情感,如恐惧、害羞、愤怒所左右。比如一份新工作,许诺了你一笔很高的工资,这个高工资会对你造成一个很大的吸引力,你从情感上就会特别想要这笔钱。这时候,想要做出理性决策,你需要使用量化的决策工具“雷达图”来从长计议你的选项。
4
第四步 为决策错误做好准备
我们应该明白,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,那么如果将来出现变故,你得有所准备。这也是科学决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。炒股高手在决定买一只股票之前,先会设定一个“止损点”,如果事实证明自己决策错误,那么一旦损失达到这个点,就接受失败,立即卖出。
一个很有趣的现象
多大公司的CEO特别喜欢收购别人的公司,而且经常给出一个明显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。事实上你看历史上那些大规模的收购案例,大多数最后的结果都不很好。比如著名的惠普收购康柏、雅虎收购在线电视Broadcast.com、美国在线收购网景和时代华纳等等。而且据统计,主流媒体上每多一篇吹捧这个CEO的报道,这个CEO在收购下一个公司的时候,就愿意多付4.8%的溢价。同样的道理,当你特别想干一件事的时候,尤其如果这件事能给你带来感情上的回报,你有很大几率会一意孤行。
李世民和魏征相爱相杀的故事大家都知道,现在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也会使用这样的方法。就是为每个决定都特别设立反对派。作为反对派,哪怕你心里支持这个决定,也要想方设法列举反对的理由。如果听过了所有反对理由之后,你还是确定要做这个决定,那么这个决定就可能是比较靠谱的。
希思兄弟在《决断力》一书中介绍了一个很好的决策技术,叫“10-10-10法则”。这个方法给你的决策引入了一个时间维度,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决策:
1)10分钟之后,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?
2)10个月之后,你会作何感想?
3)10年之后,你会作何感想?